牙周刮治後牙齒鬆動的真相
時間:2025-08-19 文章來源:本站
在口腔健康領域,齦下刮治術作為治療牙周疾病的關鍵技術,常讓患者因“刮治”二字產生畏懼,尤其擔憂術後牙齒是否會鬆動。本文將深入解析這項技術,消除大眾對牙周刮治的認知誤區。
一、什麼是牙周刮治?
牙周刮治是治療牙周炎的核心手段,針對牙齦下方深層的牙菌斑和牙結石展開清除。牙周炎作為細菌感染引發的慢性炎症,會逐步侵蝕牙槽骨與牙周膜,致使牙齒支持結構受損。該治療借助精細手工器械(如Gracey刮治器)或超聲設備,深入牙周袋內,徹底清除根麵附著的感染物質,從而阻斷炎症進展,為牙周組織修複創造條件。
二、科學認識:刮治不會導致牙齒鬆動
1. 清除病源,鞏固根基
牙菌斑和牙結石是破壞牙周組織的“元凶”,長期堆積會引發牙齦萎縮、牙槽骨吸收。刮治通過徹底清除這些刺激物,能有效控製炎症,防止骨組織進一步流失,使牙齒支持係統得以穩定。
2. 促進組織再生修複
術後炎症消退後,健康的牙齦纖維可重新附著於牙根麵,部分病例中,輕度吸收的牙槽骨也可能通過成骨細胞活動實現一定程度的修複,進一步增強牙齒穩定性。
3. 精準操作保護牙周結構
正規醫療機構的醫生會根據牙周袋深度、牙根形態調整操作力度,采用根麵平整技術去除病變牙骨質,同時避免損傷健康組織。臨床數據顯示,規範操作下的刮治術後牙齒鬆動發生率低於0.5%。
三、“鬆動感”從何而來?
部分患者術後感到牙齒鬆動,實則是以下三種假象:
- 炎症消退後的腫脹消除:牙周炎發作時,紅腫的牙齦會暫時包裹鬆動牙齒,刮治後炎症消退,牙齦消腫,真實鬆動度得以顯現。
- 牙結石的支撐作用消失:長期堆積的牙結石如同“假性夾板”固定牙齒,清除後牙齒暫時失去支撐,通常1-2周後隨著牙周組織愈合會恢複穩定。
- 晚期牙周病的既有症狀:若治療前已存在重度牙槽骨吸收,牙齒鬆動實為疾病自然進程,刮治反而能延緩鬆動加劇。
四、術後護理與長期維護
1. 短期防護:術後1-2周避免食用過冷過熱食物,使用軟毛牙刷,配合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控製菌斑。
2. 定期複查:建議術後3個月進行牙周探診,評估牙周袋深度變化,重度病例需每2-3個月複查一次。
3. 終身維護:每年進行1-2次齦上潔治,牙周炎患者需每半年進行一次齦下刮治,同時使用牙間刷清潔鄰麵菌斑。
五、哪些情況需要警惕?
若術後出現以下症狀,需及時複診:
- 牙齒鬆動度持續加重超過1個月
- 牙齦反複腫脹、溢膿
- 咬合時出現明顯疼痛或咬合無力
牙周刮治並非牙齒鬆動的“誘因”,而是阻止牙周病進展的“守護神”。臨床實踐表明,未經治療的牙周炎患者5年內牙齒脫落風險是接受規範刮治者的8.3倍。建議出現牙齦出血、口臭、牙周袋深度超過3mm的人群,及時進行牙周評估,通過科學治療守護牙齒終身健康。記住:真正威脅牙齒穩固的是拖延不治的牙周炎,而非必要的治療手段。
在綫預約挂號
* 信息已加密,您可放心填宽,我門会在24小時内明您聯系*感謝您的信任,請保持审話暢通




掃碼添加
咨詢師微信

小程序預約
更快捷 更方便